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徐晓楠设计师 > 十宅论(摘自隈研吾)

十宅论(摘自隈研吾)
2018-09-05 11:11 2493

分类的前提
  哥伦比亚大学坐落于纽约的中心。我在这儿做过一年的客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物大多于1990年前后,依照美式学院派风格(American beaux arts)建造而成。“美式学院派”在纽约是很常见的建筑样式,纽约的主要公共建筑物几乎都是依照“美式学院派”风格建造而成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建筑物都是集中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建造的,而那段时期正是“学院派”建筑风格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作为其中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还有它独特的地方——作为建筑物一部分的柱子。有高耸的柱廊,也有用作装饰墙面的壁柱(plaster),它们都属于爱奥尼亚式的柱子。简单来说,“美式学院派”是继承了希腊、罗马、文艺复兴风格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被改造成美式风格的结果。如果看到了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巴特农神庙(Parthenon)就会明白,古典主义建筑的基本就在于柱子。而托斯卡纳(Toscana)式、多利亚(Doria)式、爱奥尼亚(Ionian)式、科林(Corinth)式和复合式,这五个种类的柱子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为什么只有排第三位的爱奥尼亚式能够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呢?这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所重要学府,而在“学院派”中有很多规矩,“能够与学问学者相配的只有爱奥尼亚式的柱子”也是其中一条。既然知道了这样的规矩,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去破坏它了。
  这样的规矩,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象征”。例如,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这就是“学院派”世界里所谓的象征。当然这也不能算作是“学院派”建筑世界里独有的东西,也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在日本文化中,象征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日本人还能够巧妙地运用这样的象征作用,并对其提炼再提炼。对此,我也无需做进一步的说明。只要想到罗兰·巴特的日本论——《符号帝国》就足以明白了吧。只不过西方文化中的象征作用,与日本文化中的象征作用在本质上有微妙的不同。例如我们不能毫无犹疑地说,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作用与壁龛上所摆插花的象征作用是同样的。
  研究日本文化的优秀学者奥古斯丁·伯克(AugustinB erque),针对日语作了如下分析:
  他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一句拿来与其英译版“In spring it is the dawn that is most beautiful”作比较,并且指出日语原文只是把几个词摆在一起而已,而译成英文就有了固定的意思。这是因为日语是以“文脉依存构造”为基准的。换言之,虽然只有零散的几个词语摆在那儿,但只要读者明白了其上下文的脉络,也就无需对其意思加以解释,有时加上解释反而会限制了原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正是因为把词语作为重心,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这就是他所说的“文脉依存构造”。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从艾历克斯·李嘉乐(Alexis Rygaloff)的《以场所为中心的语言》(Local centrique)那儿得到的启示,伯克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将其称为“文脉依存构造”。
  这个道理适用于解释壁龛上插花的象征意义,但却无法解释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意义。爱奥尼亚式柱子的象征意义,是由它所处的地点来决定的,因为其本身就已经给出了充分的形态定义。就像是读了《枕草子》的英语译文,即使是不懂“文脉”为何物的读者,也能充分理解日语原文的意思了。但插花的例子却并非如此,插花本身不能充分给出其形态上的定义,它本身只不过是开在角落里,再普通不过的一朵花而已。而它所处的“场所”却是特定的,处在这样的“场所”,即使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也因此有了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贯穿于最基本的日本文化中,不仅在茶道的世界里,绘画的世界,料理的世界,甚至建筑的世界,这样的象征作用也同样适用。
  现代建筑总是无视建筑固有的象征作用。“拉斯维加斯的街道上四处可见的广告牌、标语、建筑,那样丰富的象征作用才是建筑师所应该学习的。”——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这样主张。这是对丧失了象征作用、毫无个性的现代建筑彻底的批判。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