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韩文强设计师 > 韩文强:设计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成熟

韩文强:设计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成熟
2016-12-09 16:21 8867

  中央美院硕士毕业后,韩文强选择了留校任教,至今已有十年。也许是经常和学生们接触的缘故,他身上保留着一种特属于年轻人的朝气。现在的他一边在央美授课,一边主持自己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在老师和设计师的角色中切换自如,每天的工作充实而忙碌。


  和很多设计师一样,韩文强因为从小喜欢画画而和设计结缘。小升初的时候考取全市第一,顺利进入了大连最好的艺术学校——大连十五中,大学在中央美院学习环艺和建筑,他笑说自己当年其实是糊里糊涂、阴差阳错地学习了建筑,因为那个时候连建筑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记者:您是如何进入这一行业的?央美的教育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韩文强:因为从小学艺术,高考选择专业时,就想选择一所最好的艺术学校,我觉得中央美院的艺术氛围一定不错,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是当时最热门的设计类专业,于是就选择了这个专业。环艺专业本来属于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但当时的美院其实上课时老师讲的都是建筑学的知识。如果按建筑教育来看,美院的教学方式和当时中国同类建筑院校的教学方式差别很大。首先是人数很少,我们那时候一班只有十个人,美院一届所有专业的学生加起来一共才70多人。因为是小班教学,课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就很多。其次就是环境比较自由和开放,学生的独立性很强,每一届都有很多“任性”的人,对专业也很有追求。回想那个时候的学校还是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像我的同学和学弟包括陶磊、李涵、李道德等等,都是一直在各自领域坚持并很有成绩的建筑师。我认为绘画的经历对我学建筑还是有帮助的,绘画中锻炼的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做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您认为中国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优劣势?


 韩文强:整体而言,我认为以前国内各个学校之间、国内和国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大一些,但随着信息和资讯的发达,交流越来越多,特色及差异正在日益变小。美院每年都会派出一些学生到国外学校交流学习,包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名校,也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深造。对学生来说,国内外的教育是具有延续性的。比如在美院讲室内设计偏向室内建筑学,就是从建筑的角度去思考室内空间。从一些留美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我们的教学无论从思路还是方法上,都与很多国外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记者:为我们介绍一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吧。


 韩文强: 2005年留校后和同事合作做了一些实践,初步积累了项目经验。2010年成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历经5年,工作室基本维持着大约7到10人的规模。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因为对于设计这个行业来说,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工作室很少做商业推广,项目基本都是来自于私人客户,往往是朋友的引荐,他们发现我们做的东西很不错,于是就推荐更多的人找到我们做设计。早期的项目基本都是来自于这种“口碑”式的传递。后来一个类型的项目越做越多,就必须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这个领域的东西,这种实践对我和团队来讲都是促进学习和了解更多知识的动力。比如做一个四合院的住宅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限制,那么在这些限制中怎么做出创意?做一个书画展厅,要怎样考虑空间与展品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的过程不停地去研究和总结,慢慢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我们工作室做的项目都不太大,比较注重完成作品的品质。为了保证设计的完成度,一个项目除了画图之外,会经常去工地和工人沟通,商量做法。因为我们的很多设计都是工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工人不太敢尝试的,所以需要设计师现场和工人沟通协调,共同商量一个解决办法。这就是小工作室和大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大公司项目规模大,施工队也更正规,所有的对接都严丝合缝;而小工作室因为项目较小,造价有限,所以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去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东西不是很规范,但是在这些不规范的东西里往往会产生一些非常有趣的创意。人们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制定了很多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制定出来,时常会陷入教条主义,于是大家在做事时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规范的事,而不是研究事情本身,研究如何把事做好做完善,这样会在无用的事情上消耗掉人的很多精力。

  我们现在基本没有政府和开发商的项目,我比较喜欢直接跟业主本人交流的方式,更加轻松也更高效。例如跟荣宝斋的合作,通过直接与荣宝斋经营方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也不断积累对展厅设计的经验。目前我们设计了荣宝斋在全国的多家分店。我认为好设计的前提就是甲乙双方的沟通,真诚、有效的交流能够保证设计的顺利推进,节省很多时间成本,最终形成甲乙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记者:现在建筑营工作室的主营业务方向是室内设计吗?


 韩文强:目前我们的项目既有室内设计项目,也有一部分建筑项目。一些改造类的文化空间和居住空间多一些,比如厂房改造、四合院改造等,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空间。例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保利儿童音乐教育机构,另一个是集粮食的生产、加工、展示于一体的有机粮厂建筑,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项目才让设计充满挑战,吸引我们不断去尝试。传统意义上对建筑和室内的划分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室内和建筑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论是室内还是建筑都是在做一个与人有关的环境,有时没有这种专业界限的意识,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新东西来,如果做建筑只用一种所谓的建筑思维,如此被局限也不是好事。

 

 记者:从业以来,哪个项目是您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韩文强:最满意的应该是下一个项目,因为每做完一个项目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就目前的作品而言,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胡同茶舍的设计。因为这个项目从策划到设计到实施整体的完成度比较好,项目也比较综合,里面包含了我们一直希望尝试的东西,包括怎样把传统的空间智慧转化到当代空间之中等。运营方是我的朋友,茶舍不全是为了盈利,而是来自于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营造一个比较理想的喝茶的环境,时间方面也没有很紧迫的要求。但毕竟是私人项目,预算有限,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完成历经了三年时间,施工等各环节上有很多困难要不断调整、逐一克服。

 

记者:近两年来建筑行业不太景气,身为建筑师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是否对工作室的业务有一些影响?


 韩文强:对工作室影响不大,我们本身就与市场没有太多的接触,就像之前谈到的,我们的项目主要是靠口碑和朋友介绍,今年的项目似乎还更多一些。现在的市场情况对设计也可以说是一种好事,当然因为没有很大的业务量,以前建筑师经常熬夜加班,人都很疲惫,现在没有那么大的工作量了,可以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时间,让自己真正沉淀下来,花更多的心思在如何做好设计上。


 记者:在建筑设计界有没有哪位大师是您特别欣赏的?


 韩文强:很多大师都让人敬仰,瑞士建筑师卒姆托就是其中之一。我个人很喜欢有强烈氛围感的建筑,觉得他做的建筑感受性很强,能用光线和材料非常精确地表达一个概念。他的作品中那种平静的气氛让人陶醉。


  记者:现在中央下达了禁止奇奇怪怪建筑的指示,有人叫好有人质疑,担心这会对建筑创新产生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韩文强:首先这是一种很好的诉求或者说是愿望,但因为中国太大了,国情又比较复杂,所以真正落实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变成“一刀切”的模式。例如前段时间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也参与了北京昌平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发现由于村与村之间的差别很大,用同一个标准去做,结果每个村的反应很不一样,有的村很不积极,有的村热切盼望。仅仅北京一地的农村都差异如此之大,更遑论全国各地的农村情况了,所以全国那么大用一个标准去实施,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化地去处理。

  我比较认同禁止奇奇怪怪建筑中的一点,就是不要去做过于浮夸的东西,好的设计应该是在适合的条件下做合适的东西,现代建筑有时一味追求“新、奇、怪”,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不一定非要用一些奇怪的造型来吸引眼球,其实建筑还有很多的创意空间可以去挖掘,比如现在一直提倡的向农村学习、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众所周知,中国的乡村建筑基本上都不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但这些建筑却有很多的自身优势,比如绿色、生态、可持续等等,这些概念其实是在建筑中本身就有的概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运用了而且做得很好,只不过现在被我们遗忘了,大家转而去追求其他浮华的东西。

  稍一分析,就可以看出“新、奇、怪”背后代表的是商业资本,要的是吸引眼球,背后是有商业诉求的,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这些,会把建筑与人的关系拉得很远,使建筑变得很冷漠,更像商品,住在这样建筑里的人感受不到以往那种真正老建筑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就像住在一个壳里,会觉得很疲惫。所以现在强调一种回归,建筑师应该做一些真正让人产生感情的建筑,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层面去考虑问题,重要的是设计师自己对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判断,要明确自己追求的方向,不要被其他的东西所影响、所绑架。


 记者:您认为BIM、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对建筑师未来的工作产生何种影响?


 韩文强:BIM和3D总体来讲都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们是为了实现某种诉求而存在的,所以关键还是你的想法和诉求是什么,然后才会去寻找合适的工具表达。BIM能让设计师的想法更加全面、系统、有执行力,3D能让设计师的自由想法有更好的空间去实现,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助力我们的技术。但另一方面,仅仅追求技术表现力是不可靠的,最终你的设计还是要跟人有关系,要跟文化有关系,而不是一个纯技术性表现。


 记者:青年学子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设计师?


 韩文强: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接触这个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通过去做很多的项目接触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思考,逐步成熟。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知识、技术和所需要的能力都非常综合,仅仅大学几年的教育是不够的,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设计的方式不断去接触新鲜事物,然后再慢慢地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