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柳亦春设计师 > 现代语境中的“诗意江南”

现代语境中的“诗意江南”
2015-10-29 17:48 3977


柳亦春,1969年生,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目前身份是上海大舍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要代表作品有:昆山三连宅、青浦夏雨幼儿园、青浦私营业主企业协会办公与接待中心、嘉定新城幼儿园等。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建筑大奖,参加过巴黎蓬皮杜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德国杜塞多夫当代中国建筑展等国际高规格展出。大舍建筑于2011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刊《建筑实录》评选为全球10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设计事务所,评语是:发现了建筑的“DNA”。

 

建筑师柳亦春白净清瘦,讲话细细的,一感觉就是江南才子的气质。作为中国新生代建筑设计师,他和他创立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简称:大舍),近年来国内外获奖不断。2010年,大舍荣获法国AS. Architecture-Studio评选的“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奖”。2011年,大舍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刊《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10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设计事务所之一,评语:发现了建筑的“DNA”。这些“新锐”、“先锋”之誉,柳亦春更愿意解读为对自己建筑设计现代性的认可。 

 

大舍建筑主持设计 柳亦春


现代性是一种合理性。

 

柳亦春对建筑设计现代性的理解始于广州。1991年同济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广州市设计院,有幸在院总工程师蔡德道先生身边工作。蔡先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理论功底,对建筑设计,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他经常指着一些大楼说,外面都挂龙骨,然后包一层皮,和里面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不管里面是什么,这是对建筑内在逻辑的漠视。他以此教育柳亦春,强调建筑的合理性,尤其是基地的可达性,对建筑的总体布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性,就是理性和现代性。这些教育,成为柳亦春理解建筑现代性的思想基础。

 

工作三年后,柳亦春重返同济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戴复东先生,蔡德道先生做副导师。期间,他选择了研究“从高层到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合理性”,提出建筑多高就必须转换不同的结构形式来适应的命题。这些基于合理性而不是单纯建筑风格样式的研究,让他不知不觉进入一个真正现代的研究语境。


追求“小众”而独立。

 

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过了三年“大集体”的“滋润”生活,一个住宅设计项目还获得了建设部的金奖。后来,商业住宅越来越多,却困惑作为设计院的一个员工,没有资格去拒绝。因为这些想法,他和同学庄慎、陈屹峰在2000年的夏天,成立大舍建筑工作室,开始了一条走向独立事务所的道路。

 

这一年,因为国家政策的鼓励,许多追求独立的设计师,也和柳亦春一样,有了自己的事务所或者工作室。因为相对规模小,又因为创立人年轻,前卫,设计界戏称“一小撮”的“实验建筑师”。有别于一些国有设计大院(集团),他们都是“小设计”,做“小本生意”,却是个性鲜明。某种程度,他们更像艺术家。事实上,他们也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展示活动。

 

“江南”情节的抽象化表达。

 

2001年,柳亦春完成了自己的独立开山之作: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的三连宅。三连宅是一栋让三个朋友居住和生活的房屋,在周边尖顶式样别墅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独特。它由三个横向空间和三个纵向空间构成。一楼的横向空间相互开敞,而二楼又是三个纵向的私密领域。这个作品参加了2002年上海双年展和2003年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当代中国艺术展。

 

大舍从一开始,就追求在对传统特别理解的基础上,做具有当代特征的建筑。柳亦春和他的合伙人,都成长于江南,有浓厚的江南情结。建筑创作,他们一直强调“地方性”、“江南文化”,不是要把全部的了解都呈现出来,而是希望能通过一些对地方理解的抽象化方式,结合具体的内容,自然地去把对这个地方的了解表达出来。

 

柳亦春虽然觉得今天不同于童年,但江南这个地方仍旧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地方。她的自然风景、民居园林等风物遗存令所有造访者感动流连。园林是他们最常讨论的话题。在青浦的夏雨幼儿园设计初始,他们曾激烈地讨论过园林,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路径,幼儿园的两道曲线形的围墙,就是以一种柔软的方式介入基地的直觉反应,由此构成的内向型特征也有意识地与园林做过比对,后来他们将此归结为“边界”的概念。在设计初始时,面对基地所处郊野那一片荒草丛生的景象时,建立一个安全的边界、在边界里营造自我小环境是最为简单直接的策略,这和我们传统的空间环境观是一致的。

 

位于夏雨幼儿园河对岸的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以一堵通高三层的玻璃围墙直接有力地诠释了“边界”的概念,设计者的意图很简单,要建立一个纯粹的、边界清晰的个体,同时又希望它对绿地是开放的。这个三层高的玻璃围墙和夏雨幼儿园的曲线形实体围墙一样,它不仅是一道围墙,它也是建筑外墙的一部分,它既确立了边界,又被消解或超越。

 

夏雨幼儿园


建筑自身的完整性。

 

一开始,大舍的大部分项目都处于自然郊野有关,在他们的很多设计中,总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如何使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会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建立建筑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上(柳亦春因此有“离”的理念,就是附丽和依附)。然而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在当下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周遭环境总是个未知数,即便是有规划,也总是处于难以预计的不断变动之中的。最终,只能求助于自身的完整性。所以大舍的设计师会更多的将建筑物根据预设的功能先分解、再组织,从而把设计的关注点放在分解后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上。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计便是首先根据建筑的使用特点将不同的功能空间分解开来,化为相对小尺度的个体,再利用庭院、广场、街巷等外部空间类型将其组织在一起。青少年在其间的活动——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无目的的游荡以及随机的发现——就像在一座小城市里的活动,这也是我们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放大的城市尺度所做出的回应,他们希望在已经被放大了的城市建筑尺度的前提下,能创建一个内在的人性化的小尺度公共空间,重建传统城镇的尺度记忆。“一个建筑,也可以是一个城市”。其实这两种尺度间的疏离,早已不是一个美学问题,它已直接和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相关了。 

 

并置,建构关系之美。

 

在实践的同时,柳亦春更多地去研究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挖掘传统中的美学要素。他发现,并置作为一种建构关系的方法,具有无限的魅力。并置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其中的时空关系往往是高度不确定的,正是这种灵活性而导致的简单并置关系,令物象或事件自然呈现,并保持它们多重空间与时间的延展性,令人可以活跃其间,获得不同层次的美感。

 

这种离合并置之美初见于夏雨幼儿园。幼儿园的一层的空间内向,看不出去,转至二层,景象完全不同了,分散的小建筑间若即若离,被浮置在屋面的栈道三两相连,如村落般友好相偎,视野一下子也放开了,四周的景物在分散小建筑的缝隙中展现出一幅幅画面,这是这栋建筑建成后在空间节奏上的最动人之处。空间的美学印象可以来自于这样一种并置的空间组织方式,建筑的魅力可以在流动、变动与回味中产生。在嘉定新城幼儿园的设计中,他们有意将交通空间放大,形成一个独立的充满坡道的“虚体”空间,将之与密集教室重叠的“实体”空间分离并置,由此产生了空间的对比与节奏感,也令幼儿每日的生活生动丰富、充满想象。

 

柳亦春总结说,在大舍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看到三个关键词的作用:“界”,“离”,“并”置。夏雨幼儿园是一个不自觉的结果,但在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中就是自觉的设计了。嘉定大裕村的艺术家村是多个艺术家工作室的聚落,每个艺术家工作室均有明确且内向的院墙边界,院墙内是更为封闭的双坡顶工作室和“十”字形的、在四个方向均向庭院开放的居住展示空间的并置。

 

新近完工的位于嘉定新城中心绿地内的螺旋艺廊,是上述三个关键词更为集中而抽象的一次表达。其边界是一个完整闭合的多弧圆形,由半透明的瓦楞穿孔铝板围合,在不同的天气与时间段展现出不同的内向性。在不大的二百五十平方米的建筑中,设置了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由主入口进入后,先由楼梯上至屋顶,由封闭转至开敞,在绿地风景中环绕一圈后,再由开敞转至封闭,钻入内部庭院再进入室内;另一条路径则是由主入口就近直接进入室内,于室内环绕一圈后进入内庭院。两条路径既可螺旋连续,又是一种并置关系。而周边风景,正因为屋顶上那绕场一周的游弋,与建筑形成了一个离合的整体。总之,采用螺旋的意图是为了建立一种看风景的方式,体验的愉悦产生于开放与封闭的交替节奏以及被有意拉长了的路径中,这是一种被抽象了的园林的方式。“在这里,看风景,也是进入建筑的方式”。

 

螺旋艺廊 


重新定义传统与现代。

 

近十年的设计实践,柳亦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我们不必在传统和现代中去抉择,而是应该在智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去思考乃至定义传统与现代。他觉得,没有根基的建筑创意固然没有价值,机械的复古(比如生搬硬套一些传统建筑元素,观音兜,马头墙等等)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社会在发展。关注地方、关注过去,设计的开始可能是简单的情感留恋,而最终却是希望在当下这个急切于新与变的社会中,从对地方的个体经验持续累积的基础上,展开一个关注抽象性和现代性的实践。我们今天的实践,正是以后的传统。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