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陈耀光设计师 > 陈耀光—我的米兰印象

陈耀光—我的米兰印象
2015-07-27 11:52 3434


全文刊于《现代装饰·家居》2014年6月刊






在米兰的工作状态,是介乎忙碌和悠闲之间。在米兰大学,我亲历着《叠变》的组装及场馆设计,感受着米兰的设计氛围;走上Designing China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拜访被誉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之父”的亚历山德罗·门迪尼兄弟,探讨设计与生活;行走间,偶尔望见一位脚蹬粉色高跟鞋,手拿LV的女郎踏上电轨车,感受时尚与历史的连接……这是米兰,是关乎设计、情感与生活的我之印象。


《现代装饰·家居》对话陈耀光


请您介绍下在米兰展出的设计作品《叠变》——“船桨构成风扇”及“船桨屏风”。它的灵感跟您设计的小岛是否有一定的关联?


陈耀光:生在杭州,长在江南,山水孕育风土人情,人绝对不会是一个例外。已成功举办53届的米兰家具博览会我只去过几次,今年是第一次作为参展者。我认为,米兰设计周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设计大橱窗,每一个橱窗演示来自世界各地设计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我的作品《叠变》来自幼时对西湖的印象及对自家小岛的体悟,包括我目前的办公场地也是近千年的南宋建都杭城皇宫遗址的所在地,因为远离工业化都市的繁杂,让我有机会经常能感受风的速度,倾听流水的方向。长期与风和水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最有生命力的是那些最柔软最温顺的现象,它们可以穿行在最坚硬的环境中,水和风就具有这样的特质,船桨与扇叶都是通过自然现象而获取动力向前的,因为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我用天然木质元素——桨与扇,在设计中将它们完成了一次转换,虽然改变了原有位置,却没有改变向前的意义,以低科技、高状态的方式,敬畏自然、顺势而进,回归生态能量的“叠变”。
策展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秘书长杨冬江先生为本次中国设计集体发声“中国设计进行时”展览选定的“YU”是一个极其广泛适用的跨越概念,有“不期而遇”的“遇”,“寓情于景”的“寓”,“欲罢不能”的“欲”,“喻世明言”的“喻”,以及“疆域”的“域”,我认为每个“YU”的概念都能在当今中国设计和世界交流中找到关系,而我的作品《叠变》则更像遇见我生活的本源。


“叠变”是为本次展览所特别设计的,在撤展后这组展品是否会运回中国?


陈耀光:在家具产品设计方面,我以前只是旁观者或使用者,但不是创作者。当策展人发来邀请时,我想以自己原本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更符合本次邀请展的主题,我将“叠变”新作结合“Yu”的概念完成了一次转换。撤展后,目前所有的展品都在返回杭州的路上。其间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一位米兰收藏者对《叠变》作品船桨上篆刻的“金文大篆体”汉字特别喜欢,希望私人收藏,最终,我非常愿意的留下了他所要的那一支,希望有更多的老外像他一样对中国的设计文化着迷。


本次展览的很多作品内核都直指东方传统,有部分国内媒体担忧本次外围展恐怕会引发外国观展者的“审中疲劳”。对此,您怎么看待?


陈耀光:国内媒体如何点评我不甚了解,但国外观者的“审中疲劳”至少我个人没有觉察到。其实,目前在世界各地,所有走在时尚前沿的国际都市,在他们显赫的橱窗和最新的时尚产品发布上,你都能很容易地发现一些古老的东方传统元素。在家具、产品、时装、空间中随处都有亚洲东方的中国影子。就像中国对当代世界时尚好奇一样,中国古老的文明也会让西方人迫切关注。作为一个设计师,我更认为审美疲劳与“中”“西”没关系,与对待传统和表达传统方式有关,传统只是代表历史的光荣,但现今人们更注视明天的生活,它与过去的厚重没有因果,与向往幸福的未来更紧密。如果真有所疲劳,可能是表现力疲惫与雷同,和“审中疲劳”没直接关系。


至于什么造就了审中疲劳?在我看来,一是厚重的传统没有跟当代的生活密切融合。二是不同时代的设计师在历史、当下、未来所处的坐标不同,年轻一代更关注视觉、口感,对传统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当我们步入米兰,感受这座城市,它的框架犹如骨架,可能是古老的,但钮扣是LED的,耳环、吊坠是琉璃的,替代了古老的绿松石、玛瑙、发锈的青铜。住在这么一个富有历史的城市里,却能享受到当代的文明和时尚。


“Yù中国设计进行时”作为米兰设计周的官方外围展,它给中国设计师同行带来了哪些影响?分享下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外围展?


陈耀光:今年,米兰设计周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中国设计师走上表演台,尽管不是主角,但至少是演员。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获得了公平发声的机会,让世界设计峰会能听到各国的声音,看见各地的颜色,我想这也是米兰设计周的办展宗旨。“Yù中国设计进行时”的外围展在米兰大学的教学楼走廊上举办,没有从左至右的固定展览顺序,但它特别开放。在外围展上,我看到一家店,板材上放置着名片大小的粉红色千纸鹤,有光纸的材质,没有昂贵的LED屏,却能感受到设计师发自内心的对家具及产品的爱与关注。有时候,真正被打动的不是大故事而是小细节。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丹尼尔·里贝斯金的作品《种子》,放在一楼正中的广场花园中,作品由若干个人不间歇地在进行着动态演绎,他们将已被混杂在一起的各类种子仔细耐心地进行挑选分离,这个作品其核心点是反映环境与人类的未来关系,我们人类目前拥有的科技能力可以瞬间将地球毁灭,但要重整和恢复却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岁月。米兰大学这些观念超前的外围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功能上的指导,更是为高端的专业人士而设。


本次展览还设有学术研讨会,在对话环节,您和郭锡恩、林学明、梁志天等中国设计代表与意大利知名设计师对话,从各自设计立场出发,探讨中国设计的未来方向。能谈谈本次研讨会的哪个命题或是讨论让您最有感触的?


陈耀光:交流的方式不一样。四位意大利同仁同台,轮流回复主持人提问。在论坛上,我们能感受到意大利设计师依赖与纠结并存的情绪,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庞大市场是持向往的态度,愿意分享创意时尚设计,另一方面,也平和坦诚地表达了坚守创意和分享知识产权规则的愿望。在家居产品设计界,分享原创、共享时尚、繁荣经济、提高生活已成为世界需要共守的行业规则。郭先生和梁先生以流利的英语分享了设计心得和原创研发理念,我与学明兄则以各自创作的观念性装置作品作为切入口,阐释其背后的相关内涵。很幸运,我们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人与自然,东西方对设计的不同理解……


米兰国际家具展的策展体系已臻于成熟,您是否有所体认,能否对中国相类的设计展的未来提出一些建议?


陈耀光:科学的、时尚的、人性化的、合理又合情的,所有的设施配备和系统设计及点位服务,都只有在设计周的米兰城市中亲临感受,其意义对我们肯定是有帮助的。虽说米兰是世界设计之都,设计周又是一年中的时尚盛会,但并未因为主题空前而咆哮无度,整个城市从机场到展会,从广场到街巷,包括所有的指示系统和商业策划、尺度和疏密、音量和节奏、照明和速度,只要有视觉、有听觉的环境,所到之处,整个系统还是控制有度,很少抢夺行人的风头。一切以人在环境中的舒适感受为基本宗旨,没有喧宾夺主使人头晕眼花,这可能是历史时尚城市的自信特征。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