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曾剑文设计师 > 转载戴昆先生的博文关于火星时代网对戴昆先生的采访

转载戴昆先生的博文关于火星时代网对戴昆先生的采访
2011-06-20 03:05 2609
 

戴昆先生:

 

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火星时代网的采访!


【1】您以前是学建筑出身的,1993年到1999年这段时间,您一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按现在咱们国家这个考公务员的热度,包括我身边一些年轻人,都恨不得削尖脑袋跑遍关系要进国企,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的地方更是大家都眼红的地方。当初是怎样的原因促使您离开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自我创业的?

 

其实时至今日,我都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满怀感激之情。应该说,大学毕业后可以得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机会是我一生的职业基础。这份工作也带给我一份信心和果敢:我是在大四的时候自己背着双肩背去北京求职的。笑话是因为之前只在实习的时候来过一周,对北京的地理一片空白,在复兴门一带转了多半天才找到地方。踏进人事处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二十九的下午了。

那时候只是凭着一个年青学生的激情吧,想去中国第一院试一下。之后是一连串的幸运,我因大学时期的学业成绩和奖项得到了工作机会――可能别人很难想象当院人事处的领导当着我的面打电话给北京市人事局,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好学生,要增加用人指标……我在旁边像做梦一样,直到春节后正式的函件到了学校才相信这是真的。

在进院之后,经过专业考试,我幸运的被马国馨先生选中,进入马总办公室(那时还没有工作室这样时髦的词汇)。大师身边的工作给了我太多。

就我自己的经历,我认为年青人能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大型设计院工作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单位能给予非常好的职业教育和工作态度、习惯的培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步是非常好的环境。

进入设计院的过程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其实这也是后来敢于离开的基础。我离开设计院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那个年代北京院的人才严重过剩,作为年青人机会有限。而社会上各种体制的设计公司开始涌现,有些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这些体制内的设计师自然的会有出去试试的冲动吧,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其实当时真没想太多,带着点儿盲目自信就出去了。

  

【3】您曾说过,学建筑的人在转室内设计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理解,设计的时候会更加如鱼得水。那在您转行之初的时候,有没有经历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的时候,您在创作上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终是如何踏平这些障碍的?

 

其实室内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做室内设计工作,我没有转行的感觉。反过来我倒是觉得做室内设计工作最好能有建筑学的背景,更游刃有余些。

有意思的是有这个想法的不只是我一个,今年参加ID的一个活动,很多设计师一起吃饭,那天中午有梁志天、邱德光、李玮珉、姜峰、沈立东、朱斌、徐敏聪等几位,聊起这个话题,也很巧合在座的室内设计师全是学建筑学专业的。进入一个行业,以新人的姿态边学边干,就不会有什么不适应。如果说有什么弱点,可能就是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够吧。好在我们的团队里有很多年青的设计师,他们在这些方面比我强,我们共同工作相互学习。

 

【4】您现在是居其美业住宅技术开发的执行总裁,居其美业在业内以低调高端而闻名,而您的设计又总是充满着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人文情怀。那么,您认为一个优秀的住宅设计师最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住宅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关系紧密。一个优秀的住宅设计师必须能够怀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不管你手边的项目是60平米还是600平米,那都是一个家庭的美好生活开端,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除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都应该掌握一些建筑、结构、水电设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对自己的专业应该有很好的艺术功底。并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积累。

 

【5】您在您08年的一篇新浪博文里曾提到过,设计有两种目的,一种是用以服务生活,另一种是用以改变生活。在您的职业生涯里,有没有考虑要让自己的设计既能够服务于生活,又能反过来影响生活?能举例来谈一下您是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兼顾这两者的均衡的吗?

 

其实我一直在强调,设计是个服务行业的工作。是接受一项又一项的委托,然后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过程。

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我们都会首先立足于满足业主的要求;当然在给了业主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再提供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设计,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我们时常会启发业主,大胆的做出理想化的生活畅想,然后试图为他们创造意外惊喜。

一个好的设计有时确定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但这绝不是设计本身的力量。而是这个设计恰如其分的对应了业主改变的状态,这需要设计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捕捉能力。

 

【6】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不是设计出身的人也开始对住宅设计产生浓厚兴趣,并自发地去为自己的居住空间做一些个性化设计。一场带有草根情怀的“全民设计运动”似乎正在悄然兴起。对这种现象您有怎样的看法?选择设计DIY的人群中,有些人是因为专业设计师有很丰富的设计经验,因此担心设计师的创意会因过于熟练而僵化,不能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来。您认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要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来赢得这种抱有“恐专业”心态的客户的青睐?

 

每个人都是设计师!特别在住宅的设计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实践者。其实如果对生活始终充满热爱、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本身就不需要什么专业教育。

在南向有阳光的窗台上,铺上一块格子布,上面插上满满的一把太阳花……这样的美好是每一个追求美好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其实这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质,这种美好来自心底……

您说的“恐专业”,其被我理解成“恐麻木、“恐伪专业”。我们经常见到很多设计师,每天自己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工作,毫无热情。总是想拿着几条看似神圣的“专业法则对付每一个业主。当你遇到一个充满热情、对生活品质要求颇高的业主的时候,立即就会露出自己所有的短来!也因此,常听到很多业主抱怨,家装设计师满街都是,但是找一个满意的真难。

 

【7】您有很多业内的年轻人所羡慕的阅历和经验,以您的眼光来看,国内住宅设计业跟国外相比,其关键性的差距在哪里?

 

目前国内的住宅设计业正在飞速发展期,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后面面临的问题,还是人才短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规范已经非常成熟,而我们现在甚至在很多领域还没有专门的专业教育。这造成了现在的现状,看似百万家装设计师,其中满足专业要求的人数有多少?应该说由于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带来的差距在很快缩小;随着这些年的“走出去、请进来”,国内设计界在见识上的差距也在很快缩小。而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从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8】LOFT工作室设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是纽约郊区一群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出于变废为宝的心情将一些废弃仓库或阁楼简单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娱乐、收藏等各种用途,这才有了LOFT工作室。如今,LOFT工作室的概念风靡全球,有些设计者会为了刻意追求LOFT的效果而去选择一些很不实用的材质,这种为了LOFT而去设计LOFT的做法似乎与LOFT的本意背道而驰。您觉得这种发展趋势是LOFT设计的前进还是倒退?对于LOFT设计,您觉得最应该坚持的是什么?

 

LOFT的本质在于一种特别的空间状态,对应了特别的生活方式和用途。应该说发挥特定空间的自身魅力,才是室内设计的精髓。在这种空间的设计中,设计者更多是充当美的发现者,而不是设计者。设计工作更多的是发现建筑空间的美,然后合理布局,既满足使用要求,又不破坏原始的环境。如果投入太多设计语言,本身就和LOFT精神背道而驰了。

 

 

【10】  您个性随和,遇事周全严谨,您觉得性格会对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想在我们的设计中,始终是“理性”压倒“感性”的。很难说这种设计的风格是和个性相关,还是和长期的建筑师工作养成的习惯有关。

我们的每一个设计都强调功能第一、目的优先,也就是首先要好用、满足使用功能;然后是好看,也就是良好的视觉空间效果,希望空间能够对别人有所触动,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最后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预算达到上述的目的。

自己总结下来,其实还是上大学起就被教育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观点在起作用。只不过是时代不同了,顺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吧。

 

【11】您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偶尔有没有过灵感枯竭的时候?如果有的话,您能谈一下您是如何找回灵感的吗?如果没有的话,能谈一下您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的?

 

关于“灵感”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设计师的工作是完成每一项委托的任务,每一项工作对于业主而言,都是独特、意义重大的。如果设计师需要去依靠捕捉所谓“灵感”来工作,无疑是很可怕的。因为工作是有周期的,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对于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我们的工作更多的依靠“方法”。

举例而言,每一项设计就像一道数学题一样,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一步一步的完成最终的求解。这个过程是理性客观的,尽可能不受设计师当时状态的影响。而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则依靠平日的各种“灵感”的激发,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把这个过程理解成研究和总结、提炼的过程。平日的积累会被归纳、总结成各种方法和法则,运用到每天的设计工作中,而不能指望临时抱佛脚。

如我们在作自己的新东方设计之前,用近一年的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和研究我们的设计逻辑,最终一套整套的法则在设计前就形成了。在之后的实际工作中,只是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思考和学习不停止,设计的思路就不会枯竭。我们总是有各种新的想法渴望遇到合适的新案子去实现。

 

【12】作为深受业内人敬仰和敬佩的前辈,您对刚入行、或想要入行的年轻人有哪些意见或建议?对此次参加火星时代网“LOFT工作室设计大赛”的选手们有怎样的祝福?

 

我今年才四十岁,哈哈。自己觉得才刚进入设计师最好的年龄段,所以离前辈还远。

如果给年轻的学生和设计师一些建议。我觉得在年轻的阶段打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未来的工作方向不可知,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充满自信的应对不同的挑战。

要花时间多看一些专业理论书籍,作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一下自己,大学期间除了课本还看什么书?

要坚持不懈的练手,草图是良好工作习惯的一部分,电脑是不能代替一切的(如果真能代替,也就不需要我们了)。草图才是可以随心而动的表达,而只有足够的熟练才能忘记纸笔的存在,专心思考。除了每天动笔,没有捷径。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