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三匠装饰黄工设计师 > 重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重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014-11-27 02:39 1397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建筑活动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正因为人类的大部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所以,建筑的发展—建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完全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相对应。它们在层次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始人类的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农耕经济时代,建筑与环境仍然保持着蒙昧的平衡状态;近几百年来,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时期,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中大量应用,现代化的设备也进入建筑,工业建设又需要大量开发自然资源,人们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破坏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当前,人类正陶醉在现代建筑文明之中时,一个又一个难题,开始困扰着我们。首先,是大气层空洞,温室现象和全球气候异常,超强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然后,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沙尘暴、黑河、赤潮、酸雨等现象习以为常;紧跟着就是耕地退化、粮食短缺、原料枯竭、能源匮乏;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经受着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劣之苦。

针对这些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中叶,许多世界组织和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多次召开会议。至此,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人类只能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能承受的范围内,才能生息繁衍和发展自己。否则,对有限能源的肆意消耗,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类能源的掠夺性开发,对生态环境过分的挤压,必将遭到报复和惩罚。人类,要重建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建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21世纪,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入以保护自身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和资源平衡为目标的生态时代。

在重构“建筑与环境”辨证关系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徽州皖南民居中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要吸取和运用中国风水理论中的积极意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在总体布局和村落选址过程中:顺应地形,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层层迭落,利用山涧,构成水系。注意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运用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民居建筑的建造中,充分使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和石料,把中原建筑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创造了砖墙围合的木构架建筑;为适应夏日通风的需要,把北方的四合院演变为狭长的天井;为了木结构的防火,创造了从“硬山”山墙演变而来的防火墙——马头山墙。现在,徽州山区还保持着一片生态环境的“净土”,徽州民居也只能生长在这片净土之上。

环境造就了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建筑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应尽可能保持协调的关系——建筑的建造和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建成后的使用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6-30%;建筑又是直接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是一个数量大、涉及面广的开放系统,通过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因此,建筑要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节约建设用地,防治环境污染,,控制建设数量,建筑更要与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相匹配。

二、建筑自身应具备与生态环境互相调控的能力——当今,特别是江淮温湿地区城市中的建筑,要完全获得原始的生态环境,并保持互相依赖的关系,已无可能。因此,建筑自身应具备隔热保温的节能措施,通过总体布局、单体设计和构造措施,才能获得充足日照、良好通风和优美的环境景观。建筑设计中以引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使建筑具有最大的调控能力。

三、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和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建筑潮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已进入21世纪的主题和发展趋势。实践证明,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要用巨大的资金和长期的努力,只能恢复,不会再生。我国已十分重视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自然环境的治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在建筑活动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中,一定不能再重复边破坏、边恢复和边治理的“蠢事”,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同步发展和共生共荣。

21世纪,已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人类完全有能力,通过科技的手段,营造建筑的局部物理环境,满足我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但还做不到整体地创造和改变自然环境。当前,“技术生态”的科技手段,可以把太阳能储存在储能装置中,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通过科技精巧的手段组织室内外的导风和引流,也可以把花园和绿地建设在60m的高空。但是,这些高科技的办法,都离不开技术和材料,离不开建设过程和运行中的能耗,更要消耗大量的钱财,还只能起局部和示范的作用。建成后,仍然要依赖周围的环境,只有存在于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之中,才能确保由科技手段构筑的技术生态,得以有效启动和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技术生态”建筑与其他建筑一样——环境是母体,建筑是她的产儿,孕育在环境之中,经受环境的滋润,吸收着环境的营养。

古今时代,负责任和有作为的建筑师,在做好每一项建筑设计的时候,都要牢记尊重自然,节约并高效使用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三条原则。

一、尊重自然:环境是大自然的赐予,环境是许多自然因素的综合,是可以用具体的物理量来衡量的。

例如: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设计好建筑维护墙的隔热和保温;确定适合当地纬度的建筑间距;保护水源,规定和提高建筑环境的绿化量,环境的含氧量等指标。

二、节约并高效使用能源:

例如:大力推广节能型照明灯具,声光自灭型灯具,定时自关式水龙头,节能型洁具冲洗装置等;

推行整体设计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提高热能效率和自动控制水平。在水力和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科学开发水力发电和风电发电;在西气东输工程完成后,在工业和民用的广泛领域,使用天然气。

三、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阳光、空气、土地和水。在许多地方,太阳已不是那样明亮;天空变得混浊,空气更没有那么新鲜;土地沙化,可耕地减少;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自然资源已不堪重负,她的抚育人类的能力正在急剧下降。为了当代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繁衍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什么是21世纪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标准?在建筑与环境辩证关系的讨论中,还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时,把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摆在首要的位置。使城市生态完整,保持生态平衡。

二、城市管理部门对生态保护区的范围、特征、分级、措施等作出规定并立法,按规定办事,严格执法。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具有舒畅的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各类生态断面的实施(行道树、街心绿地、生态广场、环形绿岛等),建成为现代生态城市的脉络。

四、水是生命之源,应有良好的水质的江河湖泊作为城市的可靠水源。支撑城市绿化和生态,滋润城市空气,也是现代化城市的肺。

五、充足的城市能源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必备条件,也是营造现代生态城市的原动力。

六、必须重视城市的地理特征,也必须发掘和继承城市的文化脉络。地理特征所造就的生态景区,文化沉淀所表现的城市价值,应属于全民所有,对全民开放为全民所共享。

七、现代化城市的建筑,应与环境融为一体,甘当环境的配角。建筑是相对永恒的物质存在,建筑是城市的“形象大师”,要经得起城市历史的考验,经得起环境的检验。

总之,现代化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千秋万代的长远利益所在,是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保护环境,建设家园,要从娃娃做起,从自我做起,不要肆意挥舞现代科技的“双刃剑”。在建设和营造城市环境的历程中,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