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李维吕设计师 > 现场直播: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 1(转载搜狐家居)

现场直播: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 1(转载搜狐家居)
2010-12-03 13:21 2067



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地点: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第一板块议题:四校联合为农民而设计、低碳生土

主持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陈六汀

以下为搜狐家居设计师网现场直播:

  主持人:2010"为中国而设计"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现在开始,非常感谢大会给我主持的机会,今天上午演讲的嘉宾一共是八位,看嘉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彩。这次大会还受到了东鹏陶瓷和金螳螂两位企业的赞助,在这里对他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昨天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对生土第一现场的了解,可能大家都会有很多的回想,也会有一些疑惑,在今天上午专家的演讲当中会寻找到一些答案。

陈六汀
主持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陈六汀

  今天大会演讲的第一位嘉宾是来自西安建筑与环境艺术系主任吴昊教授,这次大会吴昊先生和他带领的西安美院团队为大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们表示非常的感谢,接下来有请吴昊教授给我们做《四校联合为农民而设计》的演讲。

  学者发言:

  1、《四校联合为农民而设计》

  发言人:吴昊(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昊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昊

  吴昊:昨天去了分会场,看到了四校联合做的课题,这个课题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张绮曼教授的领导下,她也为这个实验课题做了具体的指导。昨天我们看到的整个村落和西北窑院只是看到了一个局部,但它到底怎么回事,通过我一个动漫的片子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通过这个片子我们可以完整的看到整个三原县柏社村的面貌,对三原县柏社村的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今天我首先在这里面要说明一下,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得到了张绮慢的重视,有了张教授的具体指导,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实际的保护面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探讨,特别是"为中国而设计"这样一个品牌,也是经过了十年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化,越来越有它的的影响性。这次在陕西举办的"为中国而设计"论坛,也是体现了"为中国而设计"的一个高度,也是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里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作用。

  我今天主要是为四校联合这个事情做一个汇报,这是张老师发起策划的,张老师也是多年研究生土建筑,在这快有着重要的实践,张教授多次来到陕西,特别是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到了陕西三原县柏社村亲临现场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体现了四校联合的真正意义和他的学术价值。这个片子有我几次到三原的过程,得到了镇长和镇书记,以及县长和县委书记的重视。昨天看到的和片子里面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原形可以这里面反映出来。

  这是整个的过程,从前期到后面院领导对这个事情的重视,韩宝生院长也是亲临现场,陪张教授考察工地的进度。右下角的图是习仲勋曾经住过的窑洞,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的深秋季节,经过了几个月漫长的实践,这中间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在这儿也有四所学校的同学参与,这些同学他们在前期进行了认真的测绘,后期回到学校也做了非常具体的研究,包括每个学校的博士生导师都为这个项目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这个项目实际上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语宗旨,也是中国设计界的艺术追求,它体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而设计"导入到为农民而设计的一个梯度,这是在艺术教育上一个新的学术点和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也是可持续的对东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探索,是新时代艺术设计的标榜。

  这些图是为低碳研究的一些课题,这次大会应该有一个科技研究的目标,围绕低碳化进行探讨。这次大展也体现了低碳的研究,这里面有一些作品,主要是围绕低碳展开的设计。大家都知道研究低碳,中国的窑洞它是最好的生态建筑,是低碳的本原,也是零低碳的居住环境,所以研究低碳不应该忽视对窑洞的认识和研究。所以在此应该感谢张教授具体的对这个工作的指导。

  我们这个课题为农民而设计的提出,是为中国而设计的深化,是反映学术界对最广大弱势群体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关注与改善,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也是对中国文化农耕文明本体核心的保护与继承。我们看到现在三原县柏社村生活的原型,这个原型是值得研究和保护的。西安美术学院举办此次活动的学术主张,是为中国而设计的一个新的高潮,也是中国环境艺术研究的"西安宣言"。这次也应该理解成为一次学术挑战,是一场另类型学术高端务实的研讨会,这次活动主要是由张绮曼教授倡导与发起,由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四校联合组织的学术团队共同进行的学术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在是三原县政府与村民的支持与配合下协调合作而完成的生土地坑窑民居整治与保护,这个项目是可持续的,也值得在教学研究中大家认真考虑的一个方向。

  昨天大家到三原县柏社村的现场感受到了,那里共有206口地坑窑洞四合院,是西北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地坑村落,作为地坑窑洞的规模在国内是唯一的。这张图是反映规模的现状,昨天看到的是我们对地坑窑洞保护的开始,大家看到的面貌也是我们前期的样子,针对地坑窑洞的改造我们有一个总体的设想,要继续完善总体规划,下来可能要不断的去三原县柏社村,对三原县柏社村整体村落的保护拿出一整套的设计方案和保护措施,并且加大宣传。我们在昨天把四个学校的实习基地已经放到了三原县柏社村,今后四所学校四校联合的课题可能要更深入的展开,四校联合的课题在教学研究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是根据陕西渭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日照风向等自然环境修建的原生态建筑形式,是人类居住的本原形式之一,是西北人创造传统居住环境的重要贡献,是以土为生、因地制宜、节能节地低碳建筑的典范。生土建筑不等于落后,窑洞不意味着贫穷,今天全球范围内对地下空间的创造已经成为科技文明的象征,为今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创新指出新的课题和方向。

  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对地坑,特别是对生土建筑是非常重视的,生土建筑和当下有一个非常好的对接,特别是地下空间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际建协委的高度重视,现在也有一些非常好的研究案例,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建筑师的高度重视。三原县柏社村生土地坑窑是独特的窑洞建筑型制、民俗生活与民艺形式的代表,具有传统民居建筑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的重要性,我们研究地方窑洞不仅是它的型制本身,也更要看作是一个建筑文化。这是我们四校联合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做,通过节能节地的方式来做,通过各种手段的共同目的就是改善地坑院老百姓的居住生活质量和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是对三原县柏社村民俗的陈设,把民俗整理成民俗博物馆,作为柏社村今后人文交流的空间。民意方面柏社村也是做的非常优秀,通过昨天的分会长可以看到,送花的老百姓把自己的手工艺展示出来,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进行交流,说明了这个村的民俗历史是非常厚重的。柏社村的生土地坑窑的现状是在现代生活方式、观念与思维的强烈冲击下,地坑窑洞因自身的问题未能得到改善与改进,传统民居建筑瑰宝正在被遗弃与破坏。我们通过这几张照片可以看到保护前的面貌,保护之前有大多的院已经被遗弃和坍塌了,还有一个习仲勋革命老前辈住过的院落,现在只有一个老太太在这个院子里居住,其他的已经没有办法住了。保护传统窑洞建筑,传承地域文化,对窑洞民居建筑的研究与再认识迫在眉睫。此次活动共完成窑洞改造设计方案19套,改造地坑式窑院7个,今后过程中还会进一步的完善。

  昨天我们在柏社村"为中国而设计"的会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当代作品,中国的艺术论坛、中国的教育论坛以及中国的其他论坛很少能够拿到一个村落里面,特别是在为农民设计的提出,能在这里举办一个会场,并且在这个会场上进行务实性的论坛,和县级领导、村镇的领导零距离的接触,这些做法也是在中国绝无仅有的。西安美术学院的方案主要改造的是村长的院落,之前也是坍塌的现象,没有住人,几乎已经被废弃了,改造完成以后利用率是非常高的。这是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这个方案是红色院的项目,现在方案的原型基本上得到了落实。这是太原理工大学的设计方案,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实施,今后的这段时间里还会继续,所以在昨天并没有看到实例。

  这张图片是西安美术学院所做的村长的院落,院落前期坍塌的现状是无法住人的,基本上废弃了,在窑院的保护过程中,我们非常感谢张绮曼教授的学生,为这个项目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才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实际现状。这张图是修建的过程,这是做完以后的面貌。下面看到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做的红色革命主题的改造,院子没有保护之前只住了一个将近90岁的老太太,她一个人在院子里面守护着,这张图片是建窑的过程,一共70天的时间30天都在下面,为了克服困难,施工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把防雨工程做好。这是保护过程和最后完成的过程。

  现在正在进行的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洞总体规划的方案,这个方案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面仍然和四所院校联合,把柏社村的规划作为一个可持续的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这个保护一定是和当地的一些政府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能够真正意义上让三原县地坑窑洞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个作用首先是为农民设计的,保证农民的生存质量,保证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在这个规划里配合着现在的案例,这套东西形成了一个保护的基本思想。

  保护民居建筑遗产,传承民居传统文化是每个学者毕生的文化追求与责任,关注民生、关心大众生存环境质量是每个艺术设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学术责任。我想通过这次为农民而设计的提出,可能在座的所有专家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今后实践性的课题会有一个新的诠释。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昊教授这么详尽的讲解和归纳了生土窑洞改造的过程、结果,有非常让人激动的地方。为了整个上午演讲的进程,每个嘉宾要把时间严格控制在大会所要求的10到15分钟以内。接下来给大家演讲的是朱力教授。他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特别的设计给特别的你--为农民而设计》。

2、《特别的设计给特别的你--为农民而设计》
  发言人:朱力(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力:为农民而设计是推进社会公平一个非常好的方面,但是和农民打交道是需要勇气的,我自己也做过不少农民单独的别墅,但普遍反映需要斗智斗勇,我想谈一谈和他们打交道的一些体会。

  你给农民谈什么地域文化是不感兴趣的,他非常羡慕城市的生活,所以我们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特别注意跟他们的沟通方式,去讲什么?用什么东西来说服他们?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批判性地域主义,把以前传统的这些符号进行挪用,常常把原有的功能抽空。

  我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主要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处理。一是空间格局,这个比较抽象。二是建筑的界面、开口、材料、尺度和交通等,这个层面的东西我认为是我们主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常常和气候、地理、植被、文化、习惯有关系。三是细节与装饰,这个层面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也是辨识度最高的。对于空间格局,农民有一些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他原有的建筑界面的东西我们可以进行现代的转换,细节与装饰是他们最容易看到的东西。

朱力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力

  不少设计师做这方面探索的时候,经常把符号表面化,像这个设计用了典型的符号,但尺度有问题,这个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尺度改变了它的感觉就完成变了。而且农民可能是一些文化的原因,他们判定一个东西常常说像或者不像,非常具体,所以我们有时候要把这种好的设计观念用另外的话语去跟他阐述。他们对被抽象化的东西不感兴趣,你们做一些很抽象化的东西他们很难接受。他们要的是什么东西呢?他们要城市里面富人住的东西,像欧式的东西,豪宅一样的东西。你跟他谈一个东西有没有用,应该非常具体,另外给他们谈一些风俗习惯。他们比较关心的具体问题是自然环境,你有时候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一个方案的时候,他说要加一些很高的围墙等,这样常常把你好的想法破坏了。**处理方面,现在农村这方面有着很大的问题。还有农具、农机存放场所,这个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材料方面要易得并且容易维护。

  我做的这个方案是湖南的湘中地区,做了一些小天井,这些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大的庭院里面经常有一些水池。东方的建筑我觉得跟西方不同的是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到环境,中国在建房的时候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房子,而是建造一个整体的环境,环境意识的整体化设计概念,这是非常吻合的。因为这个房间里面有老人,所以比较喜欢对称的设计。这张图片是岳阳地区一个比较有名的村,这个建筑的平面就是元宝型的,就是靠这种方法让他们接受这个造型和功能意义,房顶东面高西面低。最初这个方案这全是木头的,他们嫌太贵了改成砖的了,男方的檐口比较长一些,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色彩方面根据当地建筑的色彩选取。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力教授,时间控制的比较好。接下来有请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李群教授给我们讲演,发言题目是《吐鲁番生土民居建筑形制的文化传承》。

3、《吐鲁番生土民居建筑形制的文化传承》

  发言人:李群(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群: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们上午好,我是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今天非常有幸参加中央美协和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为中国而设计、为农民而设计的论坛,我在这里谈一谈我的初浅认识,以及在各地研究、创作、教学,为中国而设计、为农民而设计的探讨,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依托08年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历时两年多对新疆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居环境的调研。第二,09年根据调研我们做的概念设计,生土建筑和景观规划,以及我们学校学生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具体研究。

  民居建筑它是人类的一种群体性,他的各种形态不是偶然的,它与地域、民俗、自然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民居建筑的形态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人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多相性,并且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与外延。新疆地区吐鲁番的民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建造形式,而且是成为当地非常重要的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通过这一块儿认识新疆吐鲁番人居建筑文化的传承现象。

李群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群

  我刚才介绍的这一部分是新疆吐鲁番的马达村,这个村已经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第一土村,这里的生态民居呈现了当地生土建筑历史的一种演化过程,我们从它的建筑形式可以体察到当地的文化现象。从这些古民居建筑形式的存在和确立来看,它维持了一定的地域内涵的建筑文化特征和发展,延续了地域形式的内在秩序和方向,它有几个方面。

  第一,复制是人类建筑形制文化传承的最基本方式。

  蛟河古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态建筑群,我们可以看到新疆早期的生土、半生土的居住方式,它充分显示了依山傍水、驻地开石自由的建筑体系和传统的建造哲学思想,虽然它存在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从建筑形式都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一种血缘和地缘的脉络关系。

  刚才讲了依山傍水、入地开室、台地建房是新疆非常典型的居住方式,麻扎村是火岩山旁边的一个腹地中,这里有非常清澈的河流贯穿整个村的南北,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村子的一个沿河边的居住外貌,这个村子反映着吐鲁番生土民居他们是完全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为前提,营造与自然共存的和谐空间。我们知道土是自然界的共享资源,这里民居继承着非常原始的建筑,他们用掏、挖等多种建构方式,采取入地开室、台地建房的形式建造生态居室。

  第二,迁徙是建筑装饰构件传承的重要路径。

  英国建筑学家史蒂芬讲到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地方的影响似乎总是遵循一种相似的模式和一种形式被借用。我要讲的是在新疆地区的门簪装饰,通过中原地区的门簪艺术转换到新疆地区特有的门簪。还有窗与牅,这个在古代的时候是屋顶上洞口称为窗,开在墙上的洞口称之为牅,这是最早窗与牅的应用。这是包括在窗户上面反映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窗和牅的融合在新疆的传承,所以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第三,地域性是本土建筑空间形制的有效传承。

  地域文化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共同特征。所以在这一块儿我们可以看到在吐鲁番地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米玛哈那与高棚架式,米玛哈那是维吾尔族民居建筑中的一组生活单元,是二层楼房结构的生活方式。这个房子是非常有特征的,我们看到这个空间是它的的平面,是一个内脏型的半开放式的平面建筑,因为在吐鲁番非常炎热,很多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是相沟通的,这个和窑洞是有区别的,这个是土拱平房,这是平行和窑洞相互配合的建筑形式。我们看到这个是新疆特有的凉房。

  我再介绍一下新疆土性文化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设计,这是当时做了一个组合性的,把它的元素和生活方式、尺度空间进行的延展设计,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铜奖。这个照片可以看出在建筑形式上是非常有特征的新疆地域文化,这个是因为麻扎村信仰佛教,我们建了一个民俗文化馆,这些图片是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案,这是根据村子做了一个小的文化场馆的景象。这个是作为村子的日子、韩国以及世界各地到村子里来的人非常多,我们在这一块儿做了一个驿站,把当地的文化现象和生活习俗到位驿站形式来表达出来。这是我们通过调研和特定的研究,对新疆做的一些方案设计。

  这是这次参赛的吐鲁番景观设计,这些景观设计都是通过一些细节,他们生存方式的表达。最后这一部分是我带着学生做的一些生土建筑,因为新疆的生土民居有着非常特别的生活方式,他们一般有生产、生活、农具等融合在一起,房顶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因为夏天在六七十度的情况下,大家晚上会住在房顶上,所以我们在房顶上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设计方案,这也是新疆非常有特点的形式。如果大家以后去新疆会经常感受到吐鲁番这样的生土民居。

  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展开说了,这个照片可以看到,它的门口和房顶上的花墙是吐鲁番非常有特点的,这是我带着学生做的一些民居模型,因为新疆有很多的坡地建房,他们聚集的形式是非常希望能够集中在非常高的地方,因为他们喜欢在一起唱歌跳舞,所以他们在居住空间当中不愿意分散,于是我们在这块儿做了这样一些的方案。新疆的景色非常好,也希望在座的专家和同学们做一些研究,帮助新疆地区民居的改善,为新疆能做一些贡献,因为国家在这一块儿也是做了很多的开发和资金的投入,我也希望更多的学生一起为新疆做出更多更好的方案。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群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异域生活和建筑环境,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视野看待生土环境,非常感谢。接下来有请王晓华博士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生土建筑的生命观》。

 

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