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林郁专设计师 > 我是台灣河洛人,查證才知道原來是古代的中原漢人-[原创]

我是台灣河洛人,查證才知道原來是古代的中原漢人-[原创]
2009-07-01 09:07 3642
我是台灣河洛人,查證才知道原來是古代的中原漢人-[原创]-台灣設計師林郁專 建築碩士

河洛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的主體文化,它既代表了中華文化,更代表了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河圖”“洛書”爲標誌,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爲主幹,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性;其影響從秦漢到唐宋以至近代數千年,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性;以人口遷移爲途徑傳播四海,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輻射性。

       中國人漢人最早源于華夏族,主要生活的河南地帶,稱之爲中原,又稱中國。這個地方又稱做河洛,以黃河洛水爲界。因爲“河”指黃河,“洛”是洛水,“河洛”是狹義的古代“中原”。

       河洛地區的範圍究竟有多大?經專家從考古發掘、歷代史籍的記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確定:河洛地區的範圍是以豫西爲腹地,西起陝西關中的華陰,東到豫東平原,北至河南與山西的交界,南達伏牛山麓。可以說,河洛地區就是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天的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應包括今日的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

       河洛地區,遠在華夏文明的史前時期,就是中國原始人類聚居的集中場所,在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進程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都充分證明,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華文化的“直根”即在這裏。滾滾的黃河不僅養育了我們的祖先,培育出中國原始文化,而且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華夏族的先祖,最受到崇拜和稱頌的首推炎帝和黃帝,中華民族自稱爲“炎黃子孫”,即是由此而來。

    在歷史上發生過5次大的中原人南遷的事件,在秦始皇時,居住在福建的土著人主要是爲閩越族(應該主要是佘族吧),在閩越王的統治下,秦始皇揮軍80w攻克福建,福建始並入中國,這次中原人的第一次南遷;五胡亂華時,中原人被迫南遷,足迹至吳地、楚地,遠至福建廣東,據說歷時百年;唐安祿山叛亂,又造成了漢人的大規模南遷;宋亡時,文天祥在廣東福建一帶組織力量抗元,又造成了大量的中原人南遷至此;清時又造成了大規模南遷,此次更大範圍的波及臺灣。如今,據考證,福建70%80%的人原籍河洛,很多海外的華人華僑也主要來自福建廣東,看來這些中原人生來就是一個流浪逃亡史。

   

                                            


    
        仔細考查閩粵和臺灣現有縣誌、譜牒及郡望、堂號、堂聯中不斷出現中原、河南、固始、河洛等名詞或根在中原、根在河洛的記述。臺灣同胞的家譜、族譜、更遠的祖籍赫然注著:“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再對照世系,發現大多數先祖都是由光州固始入閩,結合歷史典籍、考古新證、家譜族譜、地名對照、方言尋根、民俗探源等可以得出臺、閩、豫1000年以前是一家的結論。

      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報》發表了廈門大學著名方言專家黃典誠教授的文章《尋根母語到中原》。文章雖然數百字,卻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課題:臺灣同胞“尋根的起點在閩南,終點無疑在河南”。黃典誠教授指出:“臺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與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許多固始人遷徙閩,繁衍子孫。至今臺灣及閩南一帶,陳、林、黃、鄭四大家族的族譜上,也都明確的記載,其先祖爲河南光州固始人”。

         光州固始———閩人永遠的故鄉 。陳元光開發漳州唐高宗總章二年,福建南部被稱作蠻獠的土著人因土地與徭賦問題發生動亂。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爲朝議大夫兼嶺南行軍總管前往鎮撫。元光聰慧異常,足謀多智,勵精圖治,深孚衆望,足迹所至,民鹹從之。爲使閩南有大的發展,陳元光上疏請求在閩南增設漳州建置。垂拱二年,唐政府准奏,並任命元光爲首任刺史。之後,陳元光將北來將士與當地居民組織起來,屯耕結合,或辟荒爲田,或斬荊植樹,或耕漁相兼,使漳州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爲“開漳聖王”,各地建祠膜拜紀念。南宋時統治者加封其爲“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在陳元光的家鄉———河南固始縣陳集村,現仍有保存完好的“陳將軍祠”。

         因此,臺灣本省人講的閩南話又稱為“河洛語”,其實是中州古音,是唐朝的“官話”。用閩南語念古詩,才能真正還原古詩的原韻原味。諷刺的是,徐宗懋親自查證,河南固始經過歷代被北方民族的同化,能說河洛語的父老已經如鳳毛麟角。而河洛語中以福建泉州的南音中保留古代的語言因數最全。白居易的長恨歌以現在的普通話來讀以不怎麽押韻,但以泉州話來講押韻的很。人曰,倘若李白杜莆從古代來到現在,到泉州去不會語言不通的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目前的北京話,乃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軍事力量之影響與壓迫而改變音調的結果。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到南宋偏安時期,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換而言之,變種漢語已成定型,遼、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為國都,北京官話漸漸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北京話已成為漢語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後滿人入關,滿人雖習漢語,卻使得北京話成為滿韃人話。西洋人稱為Mandarian。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亦即完全走樣,音調不僅大變,漢字意義亦多不同。

          遠離中原之商漢語族歷經千年滄桑、忍辱負重替漢語族保留最珍貴之文化資產「商漢語」(古漢語、河洛語),在現今對古代詩、詞、經典之訓詁,誠為最難得的資料,對古代漢學之研究尤其裨益良多。

         臺灣高緒觀先生在《臺灣人的———八閩全鑒》一文中說:“臺灣人文禮俗源於中土,相襲八閩,舉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喪喜慶,衣冠禮樂,四時年節,以及習俗人情,皆是祖宗流傳下來的。”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從宗教種類上來分,無怪乎兩大類,即佛教和道教,其中是道教居多。中國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均源於河洛地區,它們傳入臺灣的過程正如河洛人移民臺灣的歷史一樣,由河洛一步步到閩粵南部,再由閩粵渡海到臺灣的。因此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和神像雖直接來自閩粵,但是追溯歷史淵源,又是與河洛宗教文化一脈相承的。

       中原河洛地區家庭觀念特別強,尤其是對子嗣延續觀念很重,臺灣的習俗與此相同生子,在河南固始和閩台均有“洗三”之說,即生孩子三天,要謝送子娘娘,不僅焚香、跪拜,而且敬奉喜面、紅蛋,並以糯米蒸飯配以肉茸、紅蛋、分贈親友。
  
       臺灣的喪葬儀式與河洛地區更爲雷同。人在生命垂危之時,即移鋪於正廳,男在右側,謂之“正寢”。女在左側,謂之“內寢”。死後移至正廳正中央,頭朝外,腳朝裏叫停喪。然後守靈、報白、分孝服、立魂帛、開魂路等,巨細相同。而乞水、沐浴接棺、套彩、入斂、入土、揀骨歸土等習俗和繁瑣細節無一不是遵守河洛古禮而行事的

      臺灣的婚嫁較河洛古禮簡單,僅有問名、送定、完聘、迎親四個程式,並成爲慣例。男女雙方憑媒妁議定,經八字批算,如無沖克,只要嫁娶雙方年齡適當,即可完成成婚大禮,名曰“大娶”。至於迎娶後,而夫婿對女家尚有撫養、葬祭、嗣續等約定義務,俗稱“半招半嫁”,名爲“小娶”。不管是臺灣還是河洛,這種婚嫁習俗基本上已不存在,但從兩地的古禮中也可看出河洛與臺灣之間淵源流長的民俗關係。

      至於歲時年節,臺灣人與河洛人一樣相當重視。其中的繁文縟節,兩地更是十分雷同。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更是難以免。這種地地道道的民間習俗,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

      河洛之思實是文化之思,是對中原故國故園的鄉音、鄉貌、鄉情之眷戀。東晉王朝的建立,一切典章制度無不是西晉的翻版,即如生産、生活、飲食、起居、婚喪、交往也一如舊制。河洛先民,或避戰亂,或遭貶謫,或因戍邊,幾次成群結隊南下,更多零星移居。閩粵客家人、臺灣河洛人,以至衆多海外僑胞,血緣同宗、文化同源,尋根問祖,根在河洛。河洛遺風,遍佈天涯。“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每當論及河洛中原,談至嵩岳伊闕,無論是臺灣同胞、還是海外華人,總是神馳意往。那種親切感,決非筆墨所能形容。

       綜上所述,臺灣文化與中原河洛文化有著深厚的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可以說臺灣文化與中原河洛文化的關係好象母與子的關係河洛文化是母,臺灣文化是子中原河洛文化在臺灣,是全面性的移入,不是局部的傳播和影響。因此中原河洛文化在臺灣具有強烈的歸宗意識是可以理解的。

      人要拜祖、神要認宗,即使民俗、藝術、工藝、建築等等,也要尋找自己的祖根淵源。有歷史形成了的臺灣人十分普遍而強烈的祖籍觀念、民族意識、歸屬要求,以及由歷史形成了的這種文化的向心性,成爲大陸與臺灣最強大的精神凝聚力。


所有评论 (0)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