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设计本 > 室内设计师 > 弗韦设计-JennyHan设计师 > 效率的革命,建筑师的制图之路

效率的革命,建筑师的制图之路
2010-11-09 11:14 5067

按照国内目前的运作形式,除非你已经当上了老总,大师级别的人物,否则作为建筑设计师,思考过后大量的工作还是制图。我们学校一个挺牛的老师也这么说过,建筑师要首先学会画好图。当时我不太理解,现在终于理解了。因为自古以来,建筑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把房子盖起来。现在的项目很难得给你大量的时间做方案,但是你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制图,我们如何才能从建筑表达上解脱出来呢?只有不断的提高效率。

最原始的工作是手绘制图,大家拿着笔做好方案,开始上板画墨线图,但是这种方式提供的修改空间太小了,如果全是手画的,小改你可以用刀子刮,大改只能重新画。平面还好说,跟着前面的方案图走,立面剖面还得一根线一根线的量着画,说实话这就是所谓的重复劳动,我们最讨厌的也是这部分。效果图也是手绘,现在正式的建筑效果图已经几乎看不到手绘的了,但是大家又强调手绘很重要,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手绘重要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一定重要在最后表达上。给外行人看的效果图,力求真实,而手绘过于艺术化,抽象化,难以令甲方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接下来进入计算机制图时代---CAD。国内最普及的当然是AUTOCAD。CAD比手画制图的优势很大,第一,线可以画的很直,很舒服,第二可以复制,第三可以较方便的修改等等,让建筑师的效率又提高一截,但是回到立面剖面,仍然是传统的办法,一点一点量着画。制图的思路还是不变,也许画一个立面用不了多少时间,但是画四个就不一样了,要修改的话就更不一样了,而且手工定位不仅是将之前的工作重复,而且容易出错。其实我看现在很多人画图还是这套思路,不过也没办法。效果图自然也进入虚拟现实时代,依靠3DMAX导入CAD进行建模,这又是重复劳动。而且MAX效果图的引入又带来了全国效果图一个样的弊端,因为做效果图的毕竟不是搞建筑设计的,虽然现在MAX效果图很成熟,分什么前期后期,但是个人并不喜欢某些效果图,花花绿绿的配景,你是表现人还是表现建筑?很不专业。国外的效果图就很简练。

技术革新是从国外的archicad,和国内的天正建筑(据说是山寨版的AR)开始的。最近ar被炒的很厉害,还有欧特克(AUTODESK)公司的REVIT,殊不知天正建筑早早的也向前迈了一步,就是所谓的“一次建模”。早先接触天正的人首先发现的是他能直接画出建筑构件,他将建筑直接定义成了构件组成的体系,而不是线。直到几个月前我也是这么认为,后来偶然发现他的构件其实是三维的,一下子就开窍了。所谓一次建模,就是最大程度减少了重复劳动,平面该怎么画还怎么画,但是你画的过程中就进行竖向设计,通过输入数字,就把墙柱,窗台等高度定好,计算机后期自动帮你定位立面,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不过目前天正的一次建模应用并不广,也不成熟,例如没有梁的概念,没有板的概念,应用最多的还是他的一些标注,信息功能,而AR也只是近两年进入国内,由于它的入门比较难,还有待探索。在这个阶段个人认为是包括建筑师,软件设计者在内最迷茫的阶段,因为软件设计者希望建筑师能把所有东西包干,方案到制图和效果图,但实际上国内市场不大允许,如果某些前卫的方案一开始就用天正做,是做不出来的。天正,AR都自带渲染表现功能,但是效果并不好。不过这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为以后的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做了铺垫。

SKETCHUP的出现可谓是及时雨,他将设计师从MAX里解放出来,将设计和表现融为一体,提供了比CAD,MAX更直观方便的做方案的方法,也就是说方案阶段可能增加了一个环节—建模。不过个人还是认为手绘才是最直接反映思维的方式,不要一上来就用SU。SU设定了可以导出DWG,看来他的设计者也考虑了从方案到制图的问题,不过弊端也随之出现,因为方案模型往往是不准确的,对于施工图来说,模型做的不准确,导进去也是白导,SU要把模型做准确还得等建筑师把初设做好了才能再反过来做模型,这中间又是重复劳动,对前期工作的利用没有最大化。不过我想SU还是就专职方案阶段可能会好点,参与施工图仅仅是一种可能。最近我就拿自己在画的一套施工图做了试验。一栋教学楼,建筑方案和结构方案好不容易都定好了之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建立了准确的模型,导出四个立面,再花一上午的时间完善了四个立面,个人觉得比传统方法快,而且没有那么枯燥,不知道各位怎么想,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重复劳动······


随着SU在设计行业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呼吁更好的表达方式,于是渲染器开始支持SU。但是这样又容易让建筑师走入一个误区,只盯着效果,不盯着设计本身,这样对于修建同样是没有意义的。SU的渲染对于建筑师来说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就目前的市场来看。比专业效果图比不过,比SU直接出图效果可能会好一点,就是这么尴尬。近几年最出名的与SU配套的三个渲染器artlantis,vr,pod,深受学生青睐,同时也在扮演着误导学生们的角色,大量的学生在一个时期内迷上了渲染,忘记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有待大家自己来反思。而市场上却不断涌现新的渲染器,使得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的同志们得以在一片空间(建模渲染)上进行对话,结果自然是建筑师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完美的虚拟表现崇拜至极······

最近有个新名词:BIM。其实对于我们国内这些需要大量制图的建筑师来说,BIM的意义还并不明显。BIM的初衷是将材料,造价,节能等等信息统统都附加到三维模型上,虚拟建造完模型,就能一并做出概算,节能分析等等,这又比一次建模进步了。但是对于国内的建筑师,要推行BIM还是一个梦想,连一次建模都还没有普及。首先建筑师不懂概算知识,几乎不懂结构知识。想要一步到位的建立好三维模型,是不可能的,方案要不断的改,还要与结构积极配合,定出柱子,梁的尺寸,而经济类的任务又是很头痛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暂时只关心BIM里的制图部分现实一点。其实天正里的自动统计门窗表,以及一些批量功能等等就是一种信息化技术,省去了我们很多事情。最近我就研究了一下AR和天正的一次建模功能,总体来说思路是一致的。

首先建立一个工程,工程里自动包涵了各种图纸类别,还有层数和各层层高,把每层的平面轴线都确定好了之后通过工程里的一些设置分出每层,再一层一层的画平面图。画的时候使用天正自带的构件:柱子,墙体,门窗,台阶,楼梯,阳台,屋顶等等,甚至可以用墙体工具做些文章画出横向的栏杆等等,最后设置好就直接导出了如图所示的立面图,我们再根据国标规范把这个图整理一下,检查一下,立面图就这么轻松搞定了。AR的思路也是这样,但是他提供了楼板,梁的建立,三维功能比天正略微强一点,还没有到SU那种地步。

我们的理想就是能够放飞思维,又能轻松的完成表达工作,最后把自己的作品成功建起来,平时可以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思考学习上。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只能不断的学习新技术,在思想上,经验上,审美上不断地下功夫,才能搞好设计,所以说有人说整个设计行业其实是很可怜又很充实的。

所有评论 (2)

  • 赵青林2010-11-25

    建设本身的进步会使设计更高效

    回复
  • 赵青林2010-11-25

    建设模式本身的进步会使设计更高效

    回复

手机设计本

随时提问题,随意赏美图

设计本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本本亲密互 动,还有更多美图等你来看!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